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

從懷鄉 變惆悵的 台南之行

去台南參加ICPD前,帶著滿心的盼望與浪漫,期待可以漫步老台南品味古蹟、美味,以及慵懶的步調的五月午后。可是當我穿過火車站去到前站,從民族路,穿過忠義街,經過赤崁樓,邁向海光路,卻是越走越沉重,越走越惆悵。人行道上所有的柱桿摩托車油漬,通通擠在狹窄的通廊,騎樓裡是一家家廣告招牌照片精美的食肆和零售店,販賣赤崁樓與天后宮的紀念品店與小吃店遠大於寧靜的古蹟,無法使用的公車站牌與公車,難以休息的上上下下騎樓,混雜著穿汗衫的老闆體味,在鱔魚意麵桌上突然竄出的小小強...


打著藝術街的海光路,路中是露天大停車場,兩旁是星星落落的串燒店、飲料店,夜間昏沉孤寂,完全不是導覽手冊或火車站地下通廊的燈箱所營造的模樣,其間還穿插著窄巷幽暗還....


三年前,是陪日本人來台南浮光一略,這次是懷著浪漫與鄉愁想要品嘗古味台南。是不是,去年大半時間的荷蘭生活環境,植入了對公共視覺品質的挑剔嗅覺,回頭也希望自己的故鄉城市長出一種有別他國的獨特氣質,大概是抱著這樣的想望與期待,因此,在搭台鐵回沙崙車站轉搭高鐵的區間車廂上,充滿無力與惆悵...


這就是台南,也會是短期內再走過島上許多小城小鎮後,必然留給我的感覺...
身為一個規劃者? 我要從哪裡做起呢?  

沒有留言: